jacky 從小就是在艋舺長大的,但是除了龍山寺、華西街外,從未聽過剝皮寮這地名

(可能是我太孤陋寡聞),這次趁著過年時期也去拜訪一下,好好的參觀一下因電影而

走紅的剝皮寮!!

下面的文章為剝皮寮的歷史,取自台灣大百科,使我們在參觀中,也能多了解台灣的

歷史和本土特色,那才是真真正正的愛台灣!!

 

臺北市現存清代街區。位於臺北市萬華區龍山寺旁,康定路、廣州街及昆明街口,為昔時艋舺商業買賣繁盛之地。1945年(昭和20年)後,因劃歸為老松國小校地預定地,限制街廓發展未予重建破壞,故得以保留清代、日治及光復後不同時期的建築樣貌。

清代中期稱為「福地藔」(ふくひりょう),為交通便利之貨物集散地;又稱「福皮寮」,一說是清代福州商人在此運入杉木,剝去樹皮而得名,一說是艋舺土治後街(今西昌街)旁泮牛池為殺牛製革之剝獸皮場所,然剝皮之說仍賴考證。日治時期以日語發音為「北皮藔」(ほくひりょう)。1949年(民國38年)臺灣光復後,以閩南語「剝皮寮」衍稱至今,文獻記錄首見1953年蘇省行的〈艋舺街名考源〉。

剝皮寮歷史街區南臨廣州街、北傍老松國小校舍,東面昆明街、西側康定路,由南面進入康定路173巷,又稱「剝皮寮老街」。日治時期因實行「市區改正」都市空間改造計劃,在今廣州街、康定路面街處興築「牌樓厝」,留下日治時代街屋立面。康定路173巷(剝皮寮老街)寬約3公尺、長數百公尺,北側保留較多清代傳統的「店屋」樣式(一種狹長式市街商店住宅),並有「亭仔腳」建築形式,似今之騎樓,供行走避雨空間;店屋屋身可見「火庫起出簷」(以層疊往外的疊澀磚向上支承屋簷)與「壽梁」(圓柱形杉木製成,連結店屋前方左右兩柱),沿街行走,可見「鳳翔浴室」、「秀英茶室」、「日祥旅社」等老店招牌。

 


剝皮寮的騎樓!!



艋舺的地圖導覽


拍片場景,可惜過年期間休息







最近蠻 hot 的牆上彩繪,在這裏的牆上也看得到,但是如此地是歷史文化區,是

否應如此做,我是持反面態度的!!


以前的大灶和水缸,小時我阿嬤家也是如此,而且也是燒材火的!!







早期的電影看板,好懷舊復古哦           !!

後記 :

 遊剝皮寮可以順遊龍山寺和華西街等地,体驗艋舺的風情!!









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ckyleu 的頭像
    jackyleu

    Jacky & Kelly 之家

    jackyl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