約1959年人稱「九指師父」的僧人,發願在今礁溪鄉塑一尊泥塑大佛,遂委請臺北市延平北路廬山軒佛店的陳祿官製作。
陳祿官以礁溪的綠竹為骨架,竹子之間以草繩綑綁紮緊,以粗的竹身作骨幹,細的部分則作為腿、手、臉部、耳朵,白石腳的埴土為填充材料,當埴土包覆到一個厚度時,披上一層麻布增加強度,經數日風乾後,再覆上一層土、一層麻布,如此反覆施作,直到泥塑大佛成形,再上漆、彩繪、安金,花了約2年時間製作完成。該佛像連同底座蓮花台高5公尺、寬3.3公尺,總重11噸。九指師父在大佛完工不久也離開妙釋寺
佛像原供奉在九指師父等人所建造的圓塔內。以泥土塑成的佛像常因維護不易,像是妙釋寺中曾有三尊約120~150公分的泥塑佛像就風化崩解。
後來全民念佛會會長的黃智彥會同總幹事林枝旺前往探查後,徵得當時北后寺住持覺嚴法師發心同意,由重劃會協助辦理大佛遷移安置至北后寺供奉。北后寺原名「北后宮」,創建於1985年,原主祀媽祖,後來轉而供奉觀世音菩薩而改名,開山住持為釋覺嚴。林枝旺完成搬遷工作後,於2007年於礁溪開成寺剃度出家,法號「演一法師」,任北后寺住持[1]。
泥塑大佛在2006年遷至北后寺特別搭建的鋼構小屋內後,因鋼製佛堂冷熱溫差過大,極不利古物保存,信徒發現開始出現裂痕。2012年6月22日,此佛像列為宜蘭古物類文化資產。同年8月4日為建立供奉此佛像的大殿舉行動土典禮,次年同月同日於新殿安座。2014年5月7日,因需整重貼金箔費用,多名信眾昨到北后寺捐贈金飾。 -- 取自維基百科
北后寺整體園區古色古香,感覺好像來到古代建物之中,所以 jacky 今天就來一訪北后寺。
在外圍有一北后寺的停車場,約可以停30~50部小型車。
停車場外圍只有義工在指揮交通,停車費則是隨心捐獻,大約就是100元。
停車場一旁則有高約4m的白色地藏王菩蕯,正面向北后寺方向。
在地藏王菩蕯一旁則有一許願牆,上面有無數信徒的許願牌,代表一個個的心願。
在後想則為聽水咖啡軒,可能是天氣較冷,又下著毛毛雨,所以看來有些冷清,前方一涼亭也是別有特色。
淨房就是廁所,也蓋得蠻現代化,整座停車場也適度綠化,感覺上就是很清幽。
出停車場大門後,順著大渠往前走就可到北后寺。
想不到在這鄉村小路上,設著一台冰淇淋機,想吃就自己來,1杯50元。
走約2分就到北后寺,外牆下方是以石頭及水泥砌成,上方則是木製的屋簷及透光的竹柵,中間則設置轉經輪,這在台灣寺廟算是蠻特別的,一般常見只有密宗才有轉經輪,想不到在北后寺中也設有轉經輪祁福園區。
上方則掛有布燈籠,後方則是種植落羽松,從外面造景就覺得古色古香。
北后寺正門口前的景色,後方也是落羽松,如是春天到此可以看到一片紅通通的落羽松。
北后寺的新大殿,上面有大大的匾額,上面寫的就是泥塑大佛。
在門口二旁則有二座古式大燈。
此大殿很古樸精緻,為的就是安置此大佛,外觀看來很像回到唐式的建築。
大殿內的金身大佛,外部正門口則有一尊白色笑彌勒佛,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。
主殿內除了金身大佛外,四邊則有四大天王。
四大天王的法像,記得最狀觀的四大天王是在埔里的中台禪寺,四尊高二層樓的石雕像另人驚嘆。
在殿外的造景,小橋、流水、小徑,古色古香。觀音正在灑乾露,滋潤大地。
在後方的亭中則有一大鐘,應是寺中有節日或大事時才會敲響。
一旁有各式各樣的羅漢。
後方大殿的小室,可坐著沉思。
大殿和後殿中的迴廊也是取景的好地點,古式建物在搭配著一戔戔六角燈。
洗心亭除洗手外也洗淨人心。
正殿的前方則為一用膳處-- 上客堂。
出了正殿正門後往前走可以來到另一邊的園區,門口有一小沙彌,看來不知在為何事而煩??
進入後上方都是四角的燈,上面寫著佛教的真言。
內部有白色彌勒佛,一旁還有濟公。
在小屋中供奉著應是地藏王。
一旁則為轉經祁福步道,中間有大佛。
可以順著步道一面轉經祁福,一圈全長約60m。
後記:
1、北后寺位於 宜蘭縣員山鄉八甲路4號,開車口停於一旁的停車場,步行約3分鐘即可到達北后寺。
2、此園區可安排約1hr 參訪拍照,但在大殿內拍照時切記不要開閃光燈,另上客堂內可用餐。